被问“在吗?”的回答真相
在微信里,偶尔会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人,突然蹦出一句“你好”!然后你一头雾水,也不知道对方想干嘛,想着静观其变,看看他说什么具体事吧,他又蹦出一句“在吗”?
对于大部分人,回答其实是“薛定谔的猫”,既可以“在”,也可以“不在”,就好像被问到:“你有男朋友吗?”那关键要看谁问了,陌生人问就回:“关你屁事”,闺蜜问就回:“亲爱的,你是要给我介绍一个吗”。与对方的亲密程度,决定你的回答塌缩到哪种状态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对方只是想表示礼貌,表示善意,难道这都有错吗?
那我们先看看作为接收方,他看到这条微信时,可能处于什么状态:
》他可能正走在路上……
》他可能也在跟其他人聊着微信,或兼顾着工作……
》他可能现在有空,但1分钟后就要开会,或者外出了…….
如果他回答“在”,万一过了几秒钟就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,或者马上要动身离开,无法对你的需求进行回复,那么会不会对你造成冒犯,显得不礼貌呢?
如果回复“不在”,那你是几个意思?明明回复了,又说不在,还没听,就要拒绝吗?
所以,“你好,在吗?”这种微信的开场白,表面上是表示礼貌,实质上是想启动一段锁死独享时间的沟通,对方如果答应了,就等同于承诺要马上切一块时间给你,多少会感觉有点不舒服。
如果说电话是一种“同步”的沟通方式,双方都必须即时反馈;邮件是一种“异步”的沟通方式,双方都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回复。那么微信就是处在电话和邮件之间,微信既可以马上回复,也可以在自己准备好的状态下再回复,但必须要抓住一个原则,就是要让对方感觉舒服。
如果要发起一段微信谈话,正确的做法是,说一句“你好”,然后就以有事说事的心态,简短地说清楚你想说的事情。这样,给对方足够的自由时间,来选择要不要回复你,或者如何回复你。让对方感觉舒服。
微信表情的潜在含义
我们常用的微信、QQ表情,其实官方本不是那个意思,但到了网友手里,慢慢就演化成另一个含义,并且成为了一种社会性共识,而这些表情背后的真正含义,你了解吗?我们举两个例子:
1. 微笑表情
官方定义:“微笑”。
实际含义:“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,不说话”或“呵呵”
错误示范:一位老保险经纪,和客户聊完之后,发了一个“微笑”表情给客户,本意是以示友好,结果被客户投诉了。
2. 再见表情
官方定义:“再见”。
实际含义:“含着泪说:滚!”或“友尽”
错误示范:销售人员在聊天结束时,给对方发了一个“再见”表情,本意是礼貌说再见,结果下次再给对方发信息,显示“你还不是他(她)好友,请先发送好友验证…”,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了。
何谓职业化素养
商业世界是有一套礼仪守则的,如果不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则,就会被视为没有职业素养,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或事业发展制造障碍。
首先来看看什么是素养?素养的本质,就是对外的分寸感,和对内的克制力。排队买票,不大声喧哗,不乱丢垃圾,自动扶梯靠右站等等,都是源自于这种分寸感和克制力。因为你尊重别人,所以别人也会尊重你、信任你,长远来看,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,最终获得更大的个人成功。
而商业世界的素养,就是要让对方感到被尊重,要对方感觉跟你相处很舒服。我们每天要与很多客户、合作伙伴、供应商、竞争对手打交道。如果你能足够尊重别人,在商业世界中表现出高超职业化素养,你的合作伙伴会尊重你,信任你,你的竞争对手也会觉得,你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,从而不断降低信任成本,积累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和势能,最终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。
警惕三个有损“职业素养”的行为
1. 迟到
有些人对迟到不以为然,特别是当自己作为甲方时,觉得对方有求于自己,甚至用迟到去“测试”对方的诚意,其实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。生意只是一时,人品是一世的,让自己在江湖上留下一个坏口碑,是非常愚蠢的行为。
有些人则认为迟到只要不超过某个区间,是可以被原谅的,比如十五分钟以内。
“我不就是迟到了15分钟吗,我保证,不耽误你后面的事,还是按照原定时间,准时结束。”
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。你把和别人约的1小时,当成了自己的财富,然后大手一挥,这15分钟我不在乎,没了就没了。你要记住,这15分钟不是你的,如果见面45分钟真的可以聊完,那省下来的15分钟,对方一定有比等你更重要的事情可做。
除了碰上一些特殊的小概率事件,一般只要计划得当,是不会迟到的。很多时候迟到的根本原因,是没拿这次见面当回事,或没拿对方当回事。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,都会非常珍惜时间,时间就是生命,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。所以,千万不能迟到。如果真的迟到了,一定要非常诚恳地道歉,并且补偿对方。
2. 盲目承诺
在商业社交场合,很多人为了与他人“拉近乎”,经常盲目承诺,乱开空头支票,比如在一些行业群或工作群,当有人提出需求,就第一时间跳出来说:“这事包在我身上”。
可是当别人追问进度时,却装作没听说过。乱给别人虚妄的希望,在职场上是极不道德的行为,超出自己能力的过分承诺,都是职业化的大忌。
没有人愿意跟这种“狼来了”的人合作,诚信和尊重是商业的基石。
3. 劝酒
有些人在会议室不谈正事,喜欢把公事拿到饭桌上聊,而且还喜欢在饭局上不断挑事。
“你不喝,就是看不起我,我们的合作还怎么谈!”
劝酒,究其根源,是一种“服从性测试”。劝酒、服毒、投名状,都是在商业文明还不健全的时候,建立信任的手段。把这一瓶喝下去,我就把订单给你;把这颗毒药吃下去,完成任务后,再给你解药;去杀个人,带着人头上梁山,我们就是兄弟 …… 这些都是同一套强盗逻辑。
喝酒是一种爱好,你喜欢喝,你就喝;我不喜欢喝,我就不喝。一定要把喝酒跟合作捆绑,就是暴露其在职业道德上的严重缺失。
总结:
今天,我从微信礼仪开始,讲了一些微信沟通中,容易发生摩擦的误区,以及容易发生误解的雷区,最后谈到了职业化素养和警惕几个有损职业道德的行为。
归根到底,职业化素养的本质,就是通过尊重别人,从而赢得尊重,获取信任,进而搭建个人品牌,形成良好口碑,降低与对方的交易成本,提高交易概率,赢得职业发展。
【版权声明】
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“粤湾商盟”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。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,请私信或邮件沟通授权事宜,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 “粤湾商盟官网”。未经本司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或使用该文章中的任何内容。
本网站发布的文章及图片,已尽可能对作者来源进行注明,若因故疏漏,造成漏注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处理相关内容。本网站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